宋氏形意拳是形意拳界及至武林界、体育界的一条奇葩。她有别具一格的魅力,有出具规模的基本条件,只要我们团结一致、顺势而为、成功运作,宋氏形意就一定能够进一步繁荣发展。
一、自身独特优点是其繁荣发展的根本
首先,宋氏形意是嫡传衣钵。宋世荣与宋世德先生乃形意鼻祖李老能入室高徒,尽得李祖真传。其后融会太极、八卦诸拳,结合内功四经、易筋洗髓二经,独创出内功精湛、劲力独特、雄秀武林的宋氏形意拳。大宋、二宋之后宋虎臣、宋晏彪、宋青山、宋铁麟,再后宋光华、宋光洁、宋光耀,其下宋宝贵等,一脉相承,代有英才,这在李老能几大弟子中是独一无二的。形意拳,让宋氏形意更加繁荣发展。
其次,宋氏形意内容丰富、体系完备。除形意拳系的三体势、五行、十二形、单双套路外,更有盘根、内功四经、麟角刀等独门功法,还有阴阳把、铁门闩等独创技法,对砍十三刀、对扎六枪、迎手棍对练、盘龙钊、左门枪、六合大枪、翼德大枪、六排刀等等。形成了一个拳法弟法、技术功法的完整体系。
再次,宋氏形意拳集技术性、健身性、观赏性于一体。技术性强已为历代宋氏门人所验证,也为世人所认可;其内外兼修、阴阳互济又保证了她的健身养生功效;宋氏形意拳演练起来行云流水、节奏分明、力道强劲、架式工整,富有圆活弹性之美,极具观赏价值。宋氏形意拳内功心法教程。
正是由于以上特色,宋氏形意既能独步武林,又有广泛的受众基础,从而集聚了扩展腾飞的内在动力。
二、数代不懈努力创造了繁荣发展的条件
一是门生广布、习者众多。宋氏传人记录在册的已传承七代、不仅山西、河北、京津,而且遍及国内多省及港澳,国外已传至日、美、俄、法等数国。在这些门生中,不乏出类拔萃的人才,而学习爱慕宋氏形意的则更是数不胜数。
二是组织架构、已具雏形。大范围上有国际宋氏形意拳总会,中层有部分省市级分会或研究会,基层有各种辅导站、中心、拳社以及为数众多的师徒制的团体。每个组织带有一支或或大或小的队伍。可以说大部分入室弟子都不同程序的实现了组织化活动。
三是活动增多、成果显著。多年来,特别是近几年来,宋氏形意多次组织境内外的国际性、全国性、地方性研讨会和邀请赛,组织了宋氏拳祖立碑纪念活动,宋氏收徒仪式等等,这些活动都比较成功;还出版发行了一批图书、音像资料,象宋光华先生的三册宋氏形意拳等都很有影响。这就增强了对外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影响力。
四是砥柱中流、声誉日盛。宋氏形意有一个其他的门派不可比拟的优势,就是有形意拳系现今唯一的“邦”字辈的嫡系传人宋光华先生。宋先生技艺精到、武德高尚、思想开放、精力充沛,而且文武兼修、功底深厚,又为人谦逊、平易近人。其本人之声誉,带动了整个宋氏形意声誉在全国、全球的提升。先生振臂一呼,定能豪杰景从。加之上述三个有利因素,宋氏形意腾飞的条件已初步成熟。
三、顺势而为共创振兴腾飞之伟业
一要高举宋氏形意大旗,健全组织、壮大队伍。但凡一组织,一团体均要旗帜鲜明,以凝聚人心,明确方向,而一组织一团体亦须有一领导核心,方能团结一致、令行禁止。历史上许多门派生生灭灭,有始无终、昙花一现者居多,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旗帜,没有核心领导人物,失去奋斗目标,从而失去凝聚力、号召力、一盘散沙,最终化为乌有。我们要不失时机地树起“宋氏形意”大旗,紧紧围绕在“宋光华”这个核心周围,健全各级机构、巩固现有队伍,吸聚更多人才加盟。形意拳,让宋氏形意更加繁荣发展。
二要开放改革,融入新世纪新时代。社会已进入全球化、信息化时代,在这样的时代,闭门造车、孤芳自赏就是自绝生路。古老的宋氏形意要焕发青春,除了整合内部优势、保持自身特色外,还要与时俱进,以开放的胸怀吸纳新事物,以改革的形象进入外部宽广的世界,要积极主办、承办和组团参加各种全球性、全国性、地方性武术活动和体育健身活动,一方面对外展示实力、扩大影响,一方面吸收最新优秀武术成果丰富宋氏拳学内容,永远立于不衰之地。
三要适应人群、分类施教。让不同需求的人都能各有所得,让各类宋氏拳学都能各得其所。当今练拳习武者、有业余的、有专业的、有老有少有壮年,他们有求技击自卫的、有术健身养生的、有求表演展示的、有求精研理法的、有求竞技夺冠的。我们的拳学体系、教材教法,要分门别类,各有侧重,以适应不同人群之需求,有普及、有提高、实现传播更广、技艺更高、理法更深的目标。
四要综合开发、打造名牌。武术拳学也要有品牌意识、经营思维,“宋氏形意”是一个蕴涵着丰富资源、巨大效益的“品牌”,我们要注册、保护、包装、开发这个品牌。通过组织宋氏形意社团、专门院校、网站论坛,通过发行宋氏形意书报杂志、音像资料、邮票信卡,通过开发宋氏形意服装道具、训练器材、关联商品等等举措,将“宋氏形意”做大做好,使之深入到人群活动的各个领域、各个层次,成为风行世界、流传百代的知名品牌。
作为宋氏形意门人弟子,我们习练宋氏形意、受益宋氏形意、推广宋氏形意,也热盼宋氏形意拳艺更加繁荣进步、宋氏形意队伍更加发展壮大、宋氏形意品牌更加知名响亮。我们还应该为之做出更大的贡献。
(河北省辛集市杨 秋2007年于山西平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