洗髓经官网

蹲猴桩


  练习心意拳动作运行需掌握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慢练。在学习心意拳前,首先应该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慢练。慢练的作用可以让习者思想安静,头脑清醒。从而会使身体放松,呼吸深长。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,心意拳的慢练主要是为了找感觉。

  首先看一看“慢”这个字,“慢”的左边是心的意思,右边是三个稳定结构,这个“慢”字反映了我们老祖宗的智慧,不仅告诉我们“慢”的好处,也告诉我们“慢”要从哪里开始。

心意六合拳

  慢要从心开始,静下来才能慢,慢下来才能静,慢和静互为因果。心意拳的奥秘全在练心,当心静下来,动作缓缓、进而身体运行束展开合,翻滚侧转,就可以开始找感觉了。

  心意拳的慢练主要是为了让全身各部动作到位,找到感觉并强化这种感觉。比如说,头要有顶的感觉,项要有竖的感觉。这就是所谓的“顶头悬”,“虚领顶劲”及“下颏内收”的要领。如一些少数民族头顶水罐和包袱的样子,或是再体会一下如何把重物加在自己头上。

  再比如说,练拳“其根在脚,发于腿,主宰于腰,形于手指”。如何“形于手指”呢?那就要有“虎口乍开”,“坐掌根”,“指前顶”等技术动作。把意念送过去,把动作做出来,动作到位了,感觉就有了。

  以上说的是身肢的感觉,练心意拳更要找精神的感觉。立身中正,端庄大方,思想与天地合一。动则云雾翻滚,海中翻浪,势不可挡。静则高僧大德,帝王之相,凛然正气,威不可犯。

  小周天是指按照内丹术锻炼,使内气从下丹田开始,逆督脉而上沿任脉而下,经历尾闾、夹脊、玉枕三关,上、中、下三丹田和上下鹊桥作周流运转。完成小周天炼精化气这步,就可防病祛病。大周天是在小周天的基础上进行的。通过大周天,使神和气密切结合,相抱不离,所谓“炼气化神”,这一阶段的内气运行,不仅沿任督运行,也有沿其他一、二条经脉甚至十二条正经中的某几条经脉运行。可以延年益寿。

  “小周天”和“大周天”是养家内功术语,讲的是内气在体内的循环。“小周天”一般指通过意守丹田,默想穴位等意念活动,完成任督两脉的内气循环。“大周天”指大循环,用导引法使内气畅通于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。

  心意拳不讲大小周天,倡导自然呼吸,自然用意,但有“舌顶上颚”、“提肛裹胯”、“尾闾内翻”的技术要求,这样就和“小周天”的“搭鹊桥”“过会阴”等实际操作不谋而合。又有“行气如九曲珠”,“气遍身躯不少滞”,这和“大周天”所描绘的练功效果实际上也是一致的。

  《心意拳周小周天歌诀》

  紧撮谷道内中提,尾闾一起绉骨节,

  玉枕难过目视鼎,来到丹田存消息。

  往前又是雀桥路,十二时中降下池。

  锁住心猿拴意马,要立丹田海底基。

  一时快乐无穷尽,返本还原心自知,

  久练自成金刚体,百病皆除如童子。

  心意拳作为内家拳名拳,强调“腰为轴来膀为轮”、“气沉丹田海底基”、“导气而入敛脊骨”及“拿住丹田练内功,哼哈二气妙无穷”,主要练的部位就是脊椎和丹田(小腹),这正是“小周天”的辖区。我们可以判断自己“小周天”通不通,只要问问自己:颈椎痛吗?腰痛吗?大便通畅吗?

  中医有“通则不痛,痛则不通”的断论,所以说,如果“小周天”尚且不能全通,那么“大周天”的实现可能只有再回到母腹里进行胎息了。

  心意拳与心意操的混倄有如“鱼目混珠”,因为在外形上几乎没有什么区别。大家都练“五行”“十大形像”,用的名称一样,做的动作也一样。

  当“鱼目混珠”的时候,一定是“鱼目”多,“珠”少。也就是说,做心意操的人多,练心意拳的人少。

  那么,心意拳和心意操的区别是什么呢?简单说,心意拳用心用意用脑子,心意操不用脑子;心意拳练功找劲,心意操找动作。这也就是为什么练心意拳能练出功夫的人很少,因为绝大部分练心意拳的人实际上是在做心意操。做操是容易的,但出不了功夫。做操只能活动筋骨,增加些拙力与柔韧性而已。

  比如五行拳之“劈拳”,心意操只要把前臂举起与落下劈柴就算完事了。可是心意拳要求前臂能在对方按住的情况下,仍然可以上起,并能够轻松把对方掀起抛出。这就要求在练拳的时候加入相应的意念,并在技术上要做到沉肩坠肘,横竖螺旋运行。同样是“五行拳”,练法当要势势存心,拳拳用意,如此得来不觉费了很大的功夫。若不用推敲、求学的方法而习练,则会枉费了下的死工夫了,这样只会留下空空的遗恨而仰天叹息啊!

  中国武术常把拳术分为内家、外家两大类,内家拳指心意、太极与八卦等,外家拳指以少林拳为代表的其它拳种。那么,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?为什么要如此划分呢?从形式上看:内家拳侧重内功与灵劲,动作多圆活和松沉。外家拳侧重力量与速度,动作多刚猛迅捷。

  其实,只要是武术,都是“内练一口气,外练筋骨皮”。形意拳就是以“硬打硬进无遮拦”而著称的。少林拳如果不气运丹田,就不能做到“头顶开砖”、“钢矛刺喉”。

  关于内家拳与外家拳的界定,从来就没有明确过,一直是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若一定要分出个内家拳、外家拳,那么,内家拳应该是以注重呼吸养生为主,以不牺牲个人健康为前提练拳练功。而任何不讲科学练功,不惜以牺牲个人健康为代价的拳种都是外家拳。

  另外,心意拳既然被冠以内家拳,就应该以内练为主。内练主要是修练无形的东西,不张扬外在的力量与速度,“内固精神,外示安逸”,用脑用心找感觉,培养内壮与内功。将意念贯注至丹田,把气敛入五脏六腑,意满全身,气畅无阻,练出灵劲。内家拳先贤说:“意气君来骨肉臣”、“以心行气,以气运身”、“先在心,后在身”、“刻刻留意,方有所得”。

  心意拳是中华武术高境界之拳种,因为它强调用心用意的内在力量,能把开发大脑和人体极限的潜力发挥到极至。

  内气、内壮、内劲与内功。内气就是我们的生命之气,通过练习心意拳得到加强。内壮是指内气足、五脏六腑强壮,而非肌肉块大。内劲分两种:一种叫整劲或混元劲,是指全身协调的劲。另一种叫灵劲,即身体的高度灵敏与反应。意布全身,每一根汗毛都是触角,每一个毛孔都可以呼吸。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有意有气有知觉,充满生命力。所谓内功,就是运用强化了的内气、内壮和内劲作功,在外可以表现出来的功力。

 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:内气培养内壮,内壮产生内劲,内劲体现内功。它们之间有相辅相成及因果关系。心意拳作为拳术和养身术,它既练有形的,又练无形的。有形的主练脊椎和丹田,无形的是修心练意。心意拳更侧重练无形的。通过一些具体的训练方式练出来的功夫就叫内功,心意拳是聪明拳,不重外表而注重内涵。

  人的身体在很多情况下都处于僵硬和紧张的状态,这是由以下五点因素造成的:

  一是缺乏持续有效的运动,身体不舒展;二是人到中老年,气血不通畅;三是遇事想不开,心理负担重;四是工作压力大,思想紧张;五是过于专注及用脑过度,比如初学者在学习新动作与新技能的时候。

  身体出现僵硬和紧张是正常的,不正常的是身体持续及长期的僵硬和紧张。因为持续的紧张会造成身体的严重伤害,长期的僵硬是衰老的信号并逐渐导致死亡。

  心意拳健身的最大功效就是“周身放松”,能够有效缓解僵硬的身体及思想压力与心理负担。最大特点就是“心静”,全身心投入在刚柔相济的动作中。至于初学者在开始的时候因“手忙脚乱”造成的身体紧张,经过一段时间练习,在掌握动作并进入角色之后就会渐渐消失。

  心意拳的意念活动是强化意识活动的过程。只有先改善脑海中的意识,才能改善其相对应的动作或造型。意念是活动实体,身体不过是意念活动的载体。俗话说:心灵美,行为才美。练心意拳亦是如此。

  心意拳内功训练有身心灵三图默想术,实际上是心意拳意念活动的三种具体操作方法。它们分别是身图、心图和灵图。

  身图:是指初学者,每一动作的分解姿势或定式。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静止的画面,如雕塑一般。它强调的是形,一招一势要做到标准中正、伸缩到位。

  心图:讲的是每一动作的要求和目的。无人似有人,无物似有物。它强调的是意,即每一动作的思维活动及技击含义。比如提手钻拳“通天炮”,意念中要想自己一手抓住对方的胳膊下拽,同时提膝撞裆,拳打肘击。再比如挑顶时,两手分开,虎口乍开,火出金回之手,无中生有,极大提高挑顶的八面支撑性。

  灵图:是说心意拳一举一动的意境,它强调是的思想境界和要达到的理想境界。比如说:过步如践穿,运劲如抽丝。静如山岳,动若江河翻滚。云吞雾吐,忽隐忽现。高僧大德,帝王之相。心静身空,天人合一。

  心意拳的训练过程,就是强化意识活动的过程,也就是强化及完善身心灵图画的过程。身心灵三图冥想术不仅体现心意拳训练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的过渡,也反映出练家不同阶段的水平。

  势势做到:动作有含义,思想有境界。

  中国民间武术向来有“未练拳,先站桩”的说法。心意拳也不例外。为什么要站桩呢?

  从字面上理解,“桩”是深深插入地里面的一根木棍或石柱。那么,“站桩”就是要长时间站着不动,这是“站桩”的形式。其次,“站桩”要站出“桩”的功能,那就是稳定性,即“桩功”,这练是“站桩”的主要目的。

  “站桩”是练功。既是练功,就一定要有方法和目的。当兵的站岗放哨,站的年头再多,也站不出功夫来,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方法和目的。

  心意拳站桩的方法又称蹲猴桩,就是两腿弯曲,膝盖微曲,缓缓束蹲。随着束身,两臂微下垂,下垂时两肩内扣促胸内涵,两臂靠拢,臂转内翻,手心朝前,掌沿相挨,手梢垂至膝盖。此时势呈“猴子观景”,体呈三圆聚一(颈项圆、胸背圆、腿弯圆)。同时三尖(鼻尖、膝尖、脚尖)垂为一条线,保持不俯不仰重心平衡。蹲丹田时间不限,视体力自定。自然呼吸,肌肉放松,不可聚力。憋胀疼麻是正常现象,自然舒适是功力反应,蹲的时间越长功力越为深沉,此乃蹲丹田的基本要求。

  然后慢慢体会腿部发胀,气向下沉的感觉。重要的是要用意念,比如说,在“站桩”的时候,用意在脚下周围画一个圏,好像下面这块土地是基座,与基座形成了一个不可分的整体。似一棵大树,并且像树一样,两脚生根,越站越深,达到风吹大树百枝摇,而根固焉。

心意拳

  蹲猴桩即蹲丹田,乃顺气、导气、养丹田内劲之法,功效颇快。另,戴家心意有射丹田,可使人短时间内明白发内劲之理。莫要小看。练功歌诀

  桩功意蕴深沉,练法却不很复杂,身有束展起落,手有展出回拉,腿有曲展绷蹬,练功方法分原地静练和开步动练,不管静练、动练。皆有刚柔两种练法。

  附:祁县戴氏心意拳名家曹继植先生发表的练功歌诀,供初学者参考和引导:

  手抱丹田身躯正 二目平视脚并行

  身定心宁无杂念 轻松自然讲虚灵

  虎视眈眈不转睛 束身曲腿势不停

  含胸拔背肩内扣 手膊相挨向下沉

  指梢下垂至膝面 边垂边翻见手心

  守洞尘技不见痕 收腹曲蹲呈圆形

  收臀裹胯如忍便 阴起阳盖才有劲

  舌抵上腭周天通 头要微仰颈要挺

  束身吸气沉丹田 三圆聚一为束身

  展身也要讲虚灵 徐徐起势劲不停

  挺项收颌头微顶 视点不移眼出神

  展胸竖脊脚微蹬 手抱丹田气呼尽

  绷蹬钉挺加微顶 若打快劲发哈音

  束势注意三尖齐 阴阳二势铭记心

  乾坤六合浑元一气功:蹲猴势是拳法母架,刚为猝,内劲猝为刚,内劲实为刚,劲力深沉则刚。柔为绵,内劲绵为柔,内劲灵为柔,劲力轻灵则柔。劲源于内,力发于外,动作快慢是刚柔的外象表现。内劲刚柔是质的反应,内劲是精气神的衍化物,精气神是心灵意念的六合劲。心动似火焰,必然产生内劲之刚,心静如平水则生发劲力之柔,刚柔对立统一体拳法之灵魂。纯刚易折,纯柔不力,刚柔相济力是发化衍变的正道。劲是精气神聚化的一种能流,意念指挥可瞬间爆发,力度大,速度快,穿透力强,转瞬急逝,发之于无形,化之于不觉,劲力故为拳法之魂。在练精气神的原则下,将浑圆桩分五种:叫做蹲丹田,抱丹田,(搬丹田)射丹田,砸丹田,养丹田。五种功有静养和动养两个过程,原地不动为静养,带步为动养,行拳走势中涵养,故有无桩不养功,无势不含桩,桩功总架势,头微仰,胸微涵,腿微曲,三元聚一,通体呈圆,蹲丹田就是曲蹲不展,旨在滋养丹田,深沉下肢功能,下肢是人体三节之根节,根节稳固乃拳法之本,采用三尖对齐,(鼻尖,膝尖,足尖)自然呼吸演练此桩是养丹之基础,抱丹田是有束有展,束吸展呼,外加手随声落,手随身起,手抱丹田的演练方法。此为拳法出手之母型构架,一切手法出自丹田,收自丹田射丹田则是随着来展势式的起伏,单手从丹田处向前发射,意在根节催,中节随,捎节追。砸丹田是依附于束展势式,腰轴侧转的根节演变,旨在横排斜拨。养丹田则是身落而手起,身起而手落的对立反射,旨在劲达四指,收劲往势。桩功是拳势田型,田型内含拳法趋向,它就是束、钻、抖、擞、刹,束是束身,束为起势之源,无束而无进,无展而无法,束是进法之母,束是展的伊始。钻是进也,也是拳法变化之始,不管前进后退,高去低就,一切从身法的转换反映出来。抖是顺也,这是拳法的顺势是向。擞是横也,以横破顺,如同火柱投炉灰之理。刹是住也,这是劲达四捎之终也。

  桩动对应着拳法去向,而拳法走向又对应着母型劲力,这就是踩、扑、舒、裹、绝。踩者如踩毒物也,扑者如虎猫扑物也,舒者舒展其力也,裹者包裹而不露也,绝者无所不绝也,踩劲出至蹲丹田,久蹲脚力深沉,出步之后必有踩劲,扑劲来自抱(搬)丹田,无抱而无扑,抱为扑之始,。舒劲源于射丹田,射必劲发,舒展达意。裹劲取于砸丹田,侧转砸击,砸必含裹,裹而不露。绝劲生于养丹田,起落反射有蹬有顶,劲达四捎,势完劲止。

  按照阴阳相合,五行相变之理,势向劲互为依存,相互对应,内在有着本质之联系,并且都有束展开合,拳法变化和劲力运用之对应体系,也就是蹲为势,束为向,踩为劲,抱为势,钻为向,扑为劲。射为势,抖为向,舒为劲。砸为势,擞为向,裹为劲。养为势,刹为向,绝为劲。以上是势向务对应公式。另外还有五劲量化目标,这就是踩要毒,扑要勇,裹要滚,绝要短,这就是拳经所云:踩、扑、裹、舒、绝、毒、勇、猛、滚、短、毒是心灵反应,毒则手法奏效。勇为劲气之帅,勇必不惧,猛是神形俱至,猛烈无敌。滚是用劲之法,滚必利裹,裹则能排,。短是快捷之义,根节取人谓之手法短,快速取人谓之时间短,一招制胜谓之拳法短,宁短勿长,越短越好,能在一寸前,莫在一寸后,就是其理也。

  势、向、劲本是精蓄气养神的统一体,势为拳法是构势,向为拳法之趋向,劲为拳法之灵魂,此乃拳法三大要素,缺一不可,实是演练心意拳桩功之基础。

  心意拳和外家拳不同,它讲究“用意为先”。也就是说在练心意拳的时候,不要快,不要使劲,不要让肌肉紧张,而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在“琢磨”、“体会”和“找劲”上。

  “琢磨”就是用心去想,不断问自己为什么。为什么要这样做?换个方法行不行?换个角度行不行?做点调整行不行?适合别人的,不一定适合自己。“琢磨”就是细心体察,发现不同,找出最佳,修正完善。

  “体会”就是用心找感觉。比如说:头要有顶起的感觉,胸要有虚含、开合的感觉,脊椎要有束展,要有对拉拔长的感觉,两膝两胫要有擵磨的感觉,两臂要有横竖翻滚、身体起落要有水之翻浪的感觉等等。

  “找劲”就是要把心意拳里的各种劲力找出来,让功夫上身。比如说:后手用劲,能送到前手上吗?屈膝松胯,下盘能稳固吗?和人搭手,能化解对方的来力吗?能沾住对方吗?能听出对方的意图吗?心意拳的整劲和下沉劲,乃至灵劲,你找到了吗?

  “四大关节”指两肩和两胯的四个大关节。拳家谈身体放松的时候,主要是指“四大关节”的放松,也就是肩胯的放松。

  松肩是练心意拳首先要解决的问题,肩松则能沉,能沉,重心才能降低,气才能下入丹田。肩不能松,就会出现耸肩、夹肩、扛肩的弊病,就会出现断劲,就会“横气填胸,上重下轻,脚跟不稳”。

  松肩的要领一是在于坠肘,二是肩关节要有开意。肘尖要找肋下章门穴,时时有护肋的意思。肩要扩圆、要追肘,要有开弓之意。

  “松胯”是进入心意拳技击殿堂的金钥匙,一向为拳家所重视。胯不能松,整劲全无。拳谚有“屈膝松胯”,屈膝是松胯的第一步,腹股沟要有折迭,裆要虚圆,两胯根要有裹意。

  “四大关节”把双臂双腿和躯体连在一起。如果肩胯松得好,浑身上下既可“节节贯穿”,形成一个整体,合为一把整劲,又可以随心所欲“节节分家”,避免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受制与人。

  练拳要想出功夫,就一定要有明师指点,这样可以少走弯路,事半功倍。“明师”是指“明白”师傅,而不是指“名不符实”的所谓“名师”。

  这里讲的明师是指真正懂拳又会教的人。他不搞玄学,而是有具体的可操作的练功方法。他不仅懂劲而且会喂劲。他把感觉放在你身上,让你体会,然后告诉你如何把它找出来。就好像把一棵种子埋在地里,你只要浇水施肥,就可以发芽、生长、开花并结果。也好比他告诉你藏宝的地方,你只要付出劳动就可以把它挖出来。

  中国武术讲传承,尤其是称作内家拳的心意、太极和八卦。很多练功心法及诀窍非家人及入门弟子不传,这样就造成了大多数习练者只是空练架子,得其形而未得其实。所以说,明师难求。

  遇到明师,愿意教你,也得“入门引路需口授,功夫无息法自修”。心意拳,蹲猴桩,气功运气法。

  心意拳是用意之运动,其用意之一就是使呼吸能够深沉,要求自然顺畅、均匀细长。不可憋气、努气、屏气。

  在站桩或练习呼吸的时候,有时要细心体会呼吸和身体的变化。但在练套路的时候,若只求身体放松,活动筋骨,则不要去想呼吸,任其自然发生。

  拳谚“筋骨要松,皮毛要攻,虚灵在中,节节贯穿”就是说无论是在出招,还是在接招的一瞬间,都要把“呼吸之气”贯注到“皮毛”,把意念和内劲送达至体表。

  中国拳术历来讲“手、眼、身法、步”,眼尤为重要。拳谚有:“拳技以眼为尊”、“心为主帅,眼是先锋”、“拳到眼到,眼到拳到,拳眼齐到,招招有效”。

  眼传神。眼在那里,意也在那里。练拳就要练眼,就要有眼睛的配合。在训练当中,眼睛和动作应该配合。

  拳法理论《官骸十三目》中说:“眼神尤为紧要,当随主要之手运行,不可旁视,旁视则神散,志亦不专”。眼随主要之手运行,哪一只手是主要手呢?当一手在前,一手在后,前手是主要手。当一手升,一手降,上升手为主要手。

  要注意的是,眼睛不能完全成为手的随从,时要“目平视前,光兼四射”、“顾视左右要快”、“收视返听,含光默默”。

  上面说的是行拳时的练法。一旦临敌,眼睛应该瞄准对方,既能“眼观六路,耳听八方”,又能“神定气闲目安详”,从容不迫,从气势上压倒对方。

  要做到:拳技以眼为见性,拳眼齐到方为真;含光默默含机警,神定气闲是高人。
下一页:

衣钵心意拳内功

上一页:

心意把怎么练